足迹
把皇上当替身的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28章 初露野心(第1页)

面对众臣的不满和抱怨,苏云淡定问道:“众爱卿觉得灭赵之战,我大周朝当属头功,甚至那南诏国可有可无,为何要将大片领土给南诏国,是也不是?”“陛下圣明。”“微臣愚钝,实在不明为何陛下要给南诏国如此多的好处。”“依臣之见,以槐马林为界,西南部分给南诏国,已经是陛下的滔天厚恩了。”苏云笑道:“众爱卿为国谋利之心朕非常欣慰,然起初与南诏国佯装为敌已是双方的谋划,若非如此赵国不会中圈套,说到底灭赵之功我大周和南诏都有功劳,不存在谁高谁低之说,所以众爱卿无需再议此事。”“陛下圣明,然即便如此,赵国之领土也该平分,为何那南诏国要多分一些,若是寸土之地不去争取的话,会让他国人觉得我们怕南诏国,会惹人耻笑。”“林侍郎的意思是,大周朝领土分的少,会被别人看不起?”“正是。”苏云脸上的笑容不减,摇头道:“我大周朝如何,不是别人看得起看不起能决定的,朕不在乎这些虚名,朕只知道之前跟南诏国合作时朕答应过要跟他们平分赵国,现赵国已灭,事情完成的比预想中号,所以朕就比承诺更多分南诏一些好处。”“诸位,是觉得朕的想法和行为不妥吗?”劝诫之人立马跪下,瑟瑟发抖。他们原本想为国争利会让陛下开心的,没想到竟是这样的结果。不过好在苏云并没有继续纠缠这个话题,敷衍之后便退朝。御书房。“陛下,内阁周大人和兵部尚书巫大人求见。”苏云似乎早料到他们会来,点头道:“去把沈仲夏喊过来,让他们三人一起来见朕。”没多久,三人同时入殿。“参见陛下。”“平身吧,周爱卿和巫爱卿找朕何事。”苏云一边看着手上的奏折一边问,并未抬头。“回陛下,我和巫大人对南诏国分地之事有些不解,所以特地想向陛下求解。”说完后周立庭还朝沈仲夏看了一下,眼中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迷茫。苏云之所以会猜到周立庭和巫大刚会来找自己是有原因的,首先周立庭作为内阁首辅,由苏云一路培养提拔的‘自己人’,其自然是忠于皇帝的,而这次赵国领土之事他还没搞明白皇帝的意图,所以一定会来问个明白。至于兵部尚书巫大刚,大战得胜,兵部和军方自然要联动,尤其是论功行赏一事是兵部负责的,士兵和将军们拼死拼活立了大功自然想多一些封赏,眼下皇帝的决策军方肯定不满意,作为兵部尚书不管怎么说要给将士们一个交代,所以他也必须要找皇帝问清楚。站在周立庭的角度,他也知道巫大刚今日会来找陛下,但他不明白的是为何礼部的人会出现在这里,之前在殿外等候了一段时间就是为了等沈仲夏,他也明白这是陛下的意思。这就让他更加不明白了,陛下这个时候将此人也喊过来意图何在。苏云没有立刻回答,而是开口道:“状元郎,你可知朕心中所想。”沈仲夏立马跪下说:“圣心如渊,其实微臣能揣测的。”“不妨猜一猜吧,朕恕你无罪。”见没人回话,苏云忍不住抬起头看了一眼,补充道:“猜中了有赏。”如今沈仲夏已经是礼部侍郎了,虽说他是状元郎,但这个晋升速度也太快了一些,不过因为他是沈家人,朝堂众人也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。“那微臣就斗胆猜猜看,若所言有不当之处,还请陛下赎罪。”“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我大周朝越发强盛,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平内乱,治水患,开运河,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……”前面这一段都是一些称赞的美言,苏云压根儿没有认真听,继续看着手中的奏折。“然这几个月的时间,我大周先后灭了辽国和赵国,会让其他各国忧心忡忡,或与我大周交好,或联合起来共伐大周,我大周虽然不惧战,但不能没完没了的打,所以微臣觉得陛下此次有意让南诏国更大的利益,主要有两个目的。”“其一,担心其他各国以为我大周会强取豪夺他们的土地。”“其二,告诉各国若与大周交好,会有更多的好处。”不愧是状元郎,沈仲夏所说正是苏云心中所想,他放下手中的奏折看着沈仲夏,笑着说:“分析的不错,还有其他的吗?”如果只是这一层,相信周立庭和部分大臣也应该能想到。沈仲夏接着说:“臣猜想,陛下是打算南和南诏以示天下,大周打算接下来几年以休养生息为主,平息战乱为天下百姓着想。”只见苏云站了起来,说:“和天下并非目的,而是手段。”“大周朝外还有其他国家,不过别忘了,我们脚下所踏之土地,放眼整个地……额,放眼整个世界也不过是其中一片大陆而已,朕之心愿是探索云州大陆外的世界。”“所以,朕打算整合云州大陆的所有资源,赵国和南诏国便是朕想告诉世人,跟我大周合作是双赢,反我大周只有灭亡。”“现在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?”周立庭恍然道:“陛下宏愿令臣折服。”“陛下必将千秋万载,开创大周不世之功勋。”巫大刚激动道。站在巫大刚的立场,他最怕的就是自己的皇帝偏安一隅,如今得知陛下的宏图远不止云州大陆,他内心别提有多激动了。苏云重新坐下,说:“如今南诏国和我们算是盟友,但常言道防人之心不可无,武家坡之地就变得十分重要,朕需要一有才之士替我分忧,你们,可有推荐的人选。”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,沈仲夏再笨也知道皇帝心里在想什么。他立马说:“陛下,臣愿驻守武家坡,维护好大周和南诏国的关系!”“三年,朕允诺你,三年后你返京之时,便是接任礼部尚书之时。”